2026年1月1日起,这些行为将受严惩!

2025-07-01
8

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完成修订!

明年起这些行为将受严惩,正当防卫不再“还手即互殴”!

一名15岁少年一年内砸车盗窃上百次,却因“年龄保护伞”逍遥法外;一位饭店老板被醉汉殴打后还手,反被警方认定为“互殴”拘留。这些引发社会强烈不满的执法困境,即将成为历史。

酒吧里组织未成年人陪酒?最高拘留15日加罚款;

校园欺凌施暴者?公安机关可直接处罚;

烈性犬不拴绳致人受伤?狗主人面临5-10日拘留。

这些曾游走于法律边缘的行为,自2026年元旦起都将受到明确制裁。

2025年6月27日,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,这部被法律界称为“小刑法”的重要法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。

新法共6章144条,直面当前社会治安痛点,在未成年人违法惩处、正当防卫认定、校园欺凌治理等社会关切的领域作出重大调整。

打破“未成年人违法不拘留”的惯例,重构“被打还手算互殴”的认定标准,首次将组织胁迫未成年人有偿陪侍明确列为违法行为,这部时隔近二十年的大修法律,将深刻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。

未成年人违法,不再是“免罚金牌”

“他还不到16岁,不能拘留”——这句曾让无数执法民警无奈的话,在新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将成为历史。

修订前的法律规定,14-16周岁未成年人违法一律不执行拘留,16-18周岁初次违法也不予拘留。这一“保护伞”被部分未成年人利用,形成“年龄特权”。

新法彻底堵住了这一漏洞14-16周岁未成年人,一年内二次违法即可拘留;14岁以上未成年人,初次违法但情节恶劣的(如暴力欺凌、多次盗窃),同样执行拘留。

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言人黄海华指出,近年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数量上升明显,有的未成年人故意利用未成年人身份,多次违反治安管理屡教不改。

新法并非简单加重惩罚,而是建立 “惩戒+矫治”双轨制。对不予处罚的未成年人,公安机关必须依据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采取专门矫治教育、社会观护等措施。

“法律终于不再让警察面对恶性未成年人案件时束手无策。”一位朋友如是说。

正当防卫,终结“各打五十大板”

山东淄博一家餐馆内,老板面对醉酒男子的无端殴打被迫还手。警方最初认定“互殴”,对老板作出拘留处罚。这一引发舆论哗然的案件,最终由法院改判为正当防卫。

央视对此案的报道:

图片
图片

类似的执法困境将在新治安管理处罚法实施后得到根本改变。新法第十九条首次明确了正当防卫的合法性:“为了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行为,造成损害的,不属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”

这一规定意味着 “谁还手谁有责”的认定标准成为历史

法律明确鼓励公民保护自身及他人安全:帮助他人免受侵害采取的防卫行为,同样不因防卫行为受罚。

当然,防卫有限度。法律同时规定,制止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,造成较大损害的,应当依法给予处罚,但必须减轻处罚;情节较轻的,不予处罚。

关键在公安机关必须严格调查,不能再简单“各打五十大板”。

校园欺凌=违法,烈性犬伤人主人要担责

校园欺凌首次被明确列为治安违法行为。

新法规定,实施学生欺凌,有殴打、侮辱、恐吓等行为的,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、采取相应矫治教育等措施。

更关键的是,学校瞒报将面临追责:学校不按规定报告或者处置严重学生欺凌的,责令改正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。

“过去校园欺凌常被当作‘孩子打闹’处理,导致受害者长期遭受身心伤害,”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。

与此同时,城市居民深恶痛绝的烈性犬伤人问题也纳入法律规制。

新法规定,违法饲养烈性犬(如未拴绳、未戴嘴套),先予警告;拒不改正或致人受伤的,处5-10日拘留并处罚款。

以往类似事件通常按《民法典》赔钱了事,违法成本几乎为零。新法让“狗主人”真正承担法律责任。

新型违法无所遁形,执法戴上“紧箍咒”

社会快速发展催生新型违法行为,新法与时俱进填补法律空白:

  • 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;

  • 以侮辱、诽谤等方式侵害英雄烈士名誉荣誉;

  • 以抢控驾驶操纵装置等方式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;

  • 虐待所监护、看护的幼老病残人员;

  • 违反规定向他人出售或提供公民个人信息。

这些近年来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新型违法行为,全部被明确列入新法处罚范围。

执法程序戴上“紧箍咒”。执法规范化与公民权利保障在新法中达成新平衡。

新法严格规范适用“一人执法”的情形和条件:公安机关在规范设置、严格管理的执法办案场所进行询问、扣押、辨认或调解时,可由一名警察进行。但必须全程同步录音录像,未按规定录音录像或录音录像资料损毁、丢失的,相关证据不能作为处罚依据。

涉未成年人案件程序更完善:监护人无法到场时,可通知成年亲属或学校代表到场陪同;当事人可要求听证,听证不公开举行,听证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。

违法记录封存,给人改过自新机会

新法最具温度的改革之一,是建立 治安违法记录封存制度。符合条件的打架、酒驾等轻微违法记录将封存,不向社会公开。

这一制度设计源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刻体察:许多轻微违法者因“前科”影响就业和生活,陷入“社会性死亡”困境。

一位外卖员因10年前的一次打架记录被多家平台拒聘的案例引发立法者关注。封存制度在惩戒与挽救间寻找平衡,给改过自新者回归社会的机会。

封存不等于消失。新法同时规定,若再次违法,封存记录可能被激活。

执法监督同步强化。新法将人民警察依照本法出示的“执法证件”明确为“人民警察证”;完善扣押审批手续,规定当场扣押应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。

“新法既授予执法者必要的权力,又给权力套上缰绳。”一位法律学者如此评价程序改革。